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名师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003399威尼斯

部编版4年级下册《语文园地3》名师教案


1、部编版4年级下册《语文园地3》名师教案


作为1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部编版4年级下册《语文园地3》名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4年级下册《语文园地3》名师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中,了解新诗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8个古代文人,会认10个生字。   3.积累本单元表示颜色的词语。   4.仿照例子写诗歌。   5.积累和理解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词句段运用(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仿照例字写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中,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8个古代文人,会认10个生字。   导入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在这1单元里,我们感受到了诗歌中的美丽世界,大家是不是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很享受呢?让我们1起走进这1单元的语文园地,走进诗歌的乐园吧!【出示课件2】   _、交流平台   1.本单元学习的课文中,都是现代新诗,读读下面的几位同学的交流,想1想新诗猛庆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有什么高见吧!【出示课件3】   小雨:我很喜欢本单元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   小博:诗歌常常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因此,语言表达也很独特,如阳光是“绿的”,出示交流内容,找出表示现代诗歌特点的词句,学习和概括新诗的特点。   寂静是“朦胧”的,小草“炫雄”着新绿。   小如:诗歌往往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如“永不漫灭的回忆”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让我体会到诗人对母亲的深深依恋。   2.请同学们把上面表示现代诗歌特点的词句用"”画出来。   3.学生交流。   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出示课件4】   (1)现代诗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2)诗歌表达诗人独睁知漏特感受,蕴含丰富的想象,语言表达独特。   (3)诗歌表达着真挚的感情。   (板书:新诗的特点:有节奏感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真挚的感情)   4.小练习:   请同学们从本单元的几首新诗中,找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看看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示例:【出示课件5】   从《绿》中“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1起。”悉烂写出了诗人对“绿”的独特感受,表达了诗人喜爱春天,喜爱大甘海的思想感情。   a《白桦》的"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体会到作者对白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2)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纠正易借生字读音,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前鼻音“渊、韩”,后鼻音“孟、仲、龚”。   2.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说1说你对这些古代文人的了解。(板书:认识古代文人)   3.教师小结,指导:【出示课件   
7、
8、
9、
10、
11、
12、
13、14】   屈原(公元前340年1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o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称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主要作品有《离骚》《9歌》《9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渊明:(352或365年1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混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1次出仕为彭泽县令,8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1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o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字瑜(se)人,号定庵(an)o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群山馆,又号羽球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3、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交流了解了现代诗歌的特点,认识了几个古代文人,认识了10个生字。请同学们课下再好好复习1下这些知识。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本单元表示颜色的词语。   2.仿照例子写诗歌。   3.积累和理解名人名言。   
1、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来认识1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2、词句段运用   (-)读1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找1找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和同学交流。(板书:描写表示颜色的短语)   1.出示:【出示课件16】得更具体、生动。   在我的窗前,有1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1   身雪花。   白雾与远天晴天空连在1起,晶白中透着淡蓝、青   苍,1碧万顷。   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   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2.读1读这些加点的部分。   3.说1说,这些部分分别描写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说1说。   教师小结,指导:   这些词语都是表示颜色的短语。   4.这些描写颜色的短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颜色描述得非常细致、具体、生动。)   5.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这样表示颜色的短语的句子?   示例: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中,闪着晶亮的雪花。   (2)读1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着写1写。   【出示课件17]   读1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写1写。   这些事1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春天的早晨,   是怎样的可爱呢!   融冶的风,   飘扬的衣袖,   静悄的心情。   1.指名学生说1说,这两个片段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   2.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选代表班内展示。   教师总结:加点的部分是结构相同的“的”字短语。   (板书:仿写新诗"的”字短语)   2.仿照加点的部分,照样子写1写。   示例:   这些事1   是永远不忘记的画面:   阳光下的花园,   浓浓的树荫下,   奶奶的故事。   
3、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学生尝试读1读。   出示:【出示课件19】   诗和音乐1样,生命全在节奏。1朱光潜   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   的勇气。——艾青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   的情感。——【英国】华兹华斯   2.说1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教师讲解:   (板书:关于诗歌的名言)   4.小组内交流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选代表展示自己对这些名句的理解。   (1)第1句,朱光潜是说诗歌的特点是“节奏”感很强。   (2)第2句,艾青说的是诗歌的`作用,能“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3)第3句,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的是诗歌能够表达情感,表达的是强烈的情感。   (板书:诗歌的作用、特点、表达情感)   5.把这些名句再来读1读,相互交流,看谁读得最好。   6.自己练习背1背,再抄写1遍,积累下来。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解了描写颜色的短语,学会仿写新诗,积累理解了几句名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词句。   语文园地【出示课件20】   现代诗的特点:有节奏感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真挚的感情认识古代文人,学习生字   描写表示颜色的短语:细致、具体、生动   仿写现代诗:“的”字短语   关于诗歌的名言:诗歌的作用、特点、表达情感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交流平台”交流展示了诗歌的特点:有节奏感,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感受,真挚的感情。“识字加油站"了解古代文人,学习并积累生字。“词句段运用”栏目提供了两部分内容,其1积累表示颜色的短语,了解如何把复杂的颜色表达清楚,其2是根据片段仿写诗歌:让学生先感知,最后学生练习,这样学生才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切实感受到这些诗歌片段的精妙。“日积月累”栏目让学生先感知名言,再讨论交流大意,这样记忆就深刻1些。趁此机会,多读多写,日积月累的成效就会更鲜明。   不足之处:学生通过学习,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要求。美中不足的是只注意了部分优秀生的表现,忽略了学困生的困难,今后1定注意到这1点。   部编版4年级下册《语文园地3》名师教案 篇2   语文园地3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难点: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第1课时   口语交际   
1、激趣引入   师出示课件,讲述1个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选择、自主交流   1.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   2.生选择1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练说   3.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互相交流   4.小组内交流,推选1个代表到台上交流。   5.学生对上台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要求:语言准确、清楚、连贯,态度大方   6.评出最佳发明家、最佳资料员   
3、自查,同桌再次互说   1.生针对自己的说再次修正,并给同桌说,纠正不足之处。   第2课时   习作   教学过程:   
1、明确写作要求   1.生自读写作提示,说说这次作文写什么?   (写综合性学习的发现、或活动过程、或心得体会)   2.师引导:   注意: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不能全抄资料。   
2、自己书写   
3、同桌互改   第3课时   习作评改   
1、学生自改、互评   1.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看看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有无错别字,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并用勾出好词好句。   2.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词句。   3.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诵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同学指出写得好的地方。   
2、同桌互改、写评价语   
3、师总评   第4课时   我的发现   
1、读1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这3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2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1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请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日积月累   
1、读1读,说说谚语的意思   
2、交流自己知道的1条谚语的意思   
3、自己背、同桌背、集体背   
4、交流自己搜集的气象谚语   展示台   根据展示台的要求自己准备,利用课余时间交流、展示   部编版4年级下册《语文园地3》名师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 4课时。   第1课时 口语交际   
1、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2000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   发明了木制4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   (音乐转换为沉重的曲调,教师语气沉重地讲述)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鸵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   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3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1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1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1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1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1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1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1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2、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1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1个或若干个小组。   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3、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1.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3名同学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2.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1支歌曲。   
4、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再同桌两人1组,1人讲,对方听1听、问1问、夸1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2课时 习 作   
1、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1.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2.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2、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3、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
1、2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1讲,引导学生修改。   
4、誊写作文底稿。   第3课时 习作评讲   
1、个性展示台   1.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2.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2、教师做小结   1.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2.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3、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3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第4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1、我的发现   1.读1读,自己悟1悟。   2.说1说,读1读,分组感悟。   第1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2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3组:居然进1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在朗读时,注意这3个词语语气稍重1点儿。   3.小结:这3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2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1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举1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1组例句来吗?   
2、日积月累   1.自由读,想1想意思。   2.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3.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4.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1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3、布置思考作业   你想做的展示台内容。   第5课时 展 示 台   
1、课前准备   1. 讨论,确定展示形式。   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个人或分组确定1种或两、3种展示方式,如:   a)主办认识大自然手抄或黑板报。   b)仿生学课外读物介绍会或建立仿生学图书借阅角。   c)仿生学发明创意赛。(可结合口语交际、习作进行)   d)大自然的启示图片展。   e)布置小发明、小制作实物展台。   f)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收获优秀习作栏目。   2. 行动,筹备展示活动。   筹备时,时间上可有1定的弹性,要充分发挥各小组小组长的作用。   
2、展示评比   学生在1定范围内展示筹备的成果,评比小小发明家课外资料搜集能手办报大王采访能手等,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或者精神奖励。   部编版4年级下册《语文园地3》名师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编小诗集和举办诗歌朗诵会。   
2、了解诗人及其风格,并认识“屈、渊”等10个生字。   
3、正确区分词语意思,积累有关冬天的句子。   
4、了解关于颜色的句子,并仿写。   
5、积累关于诗的句子。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2、正确区分词语意思,积累有关冬天的句子。   
3、了解关于颜色的句子,并仿写。   
4、积累关于诗的句子。   教学难点   
1、合作编小诗集。   
2、了解诗人及其风格。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1个文明古国,有着5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1颗璀璨的明珠。让我们1起轻叩诗歌的大门,去品读吧!   
1、回忆学过的古代诗歌,了解其内容,感受其情感。   
2、朗读本单元现代诗歌,体会其与古诗的不同,感受他们的魅力所在。   
2、合作编诗。   
1、教师出示不同句子,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1组句子,组内每人仿写1句。   如:妈妈是1片沃土,我是1棵小苗,沃土把我滋养,让我1天天长高。   妈妈是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让我________。   小组交流,组长收集整理组员仿写的句子,并汇报。   小组合作,将组员仿写的句子连在1起,加上开头和结尾并稍作修改,起名字,形成1首小诗。   
2、小组合作把编写好的诗歌用更加形象的方法展示:配图、书法,加封面。   
3、讨论如何编写1首小诗?   确定编写的内容:确定小诗要描绘的事物,确定主题。   编排角度:可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考虑。   小诗形成:起名字,配图或书法等让诗歌更形象。   
3、诗歌朗诵比赛。   
1、把小诗收集,集体讨论朗诵过程:   选定主持人——确定小诗顺序——汇报朗诵形式   
2、朗诵诗歌。



2、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第6单元教案


1.认识“晋、扭”等13个生字,读准“囊、吧”等4个多音字,会写“晋、炕”等15个字,会写“芦花、发愣”等16个词语。   2.带着“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的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3.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找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部分,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第1课时   
1、视频导入,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影吗?我们先来看1个电影片段吧。(出示电影片段)   2.看了这个片段,大家有什么感受?   3.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有1个十2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鬼哭狼嚎……你们知道这位年仅十2岁的小英雄是谁吗?(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要求:自己默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读1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笤帚”中的“帚”要念轻声。   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强调。   3.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全班齐读,读中巩固,掌握生字新词。   芦花 发愣 铅笔 枪栓 胳膊 劫难 炕沿 鬼脸 戒指 柜板   绸子 枪声 敌人 尸首 防备 慌忙   
3、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并按顺序概括小标题。   (1)归纳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1部分:雨来的游泳本领高强。   第2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3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4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5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6部分猜凳: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   把长长的1部分内容浓缩成1个简短的小标题,必须抓住内容要点,用语精练。小标题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1部分:游泳本领高   第2部分:上夜校读书   第3部分:掩护交通员   第4部分:勇斗鬼子   第5部分:河沿枪声   第6部分:机智逃生   2.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评价检测学生读的情况。   (1)确定重点段:哪部分最能表现雨来是1位小英雄,哪部分就是重点语段。(第4部分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所以重点段是第4部分。)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1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   (3)试着在组内分角色读1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3.把6个小标题连起来,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预设:老师帮你在最前面加上时间——抗战时期,地兆正点——芦花村,这样故事的主要内容就变得更完整了。)   
4、课堂小结,畅谈体会。   读了课文之后,雨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坚强不屈。)   第2课时   
1、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检查掌握情况。   2.上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学习了用小标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族兆悔继续品读课文。   
2、品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提纲,思考问题:   (1)文章通过哪几件事表现了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交通员、勇斗鬼子)   (2)文章其他部分与表现雨来是1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1部分: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样?通过1件什么事说明雨来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第2部分: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第3部分:雨来的机智勇敢表现在哪些地方?   第4部分:雨来是怎样与鬼子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的?   第5部分: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的行为有什么反应?   第6部分:雨来是怎样机智脱险的?   2.以学生自学为主(分为若干的学习小组),注意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边标画的阅读习惯。   3.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批注方式,找出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以及重点人物、细节等。   
3、深入文本,感受形象。   (1)理清联系,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4)你认为雨来是1个怎样的孩子?   2.指导学生讨论、理解重点句子。   在课文中画出句子“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的作用,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2)重点研读,感受英雄形象。   第4部分描写了雨来与鬼子作斗争的场景,最能表现雨来的英雄形象。   1.请同学们默读第4部分,边读边思考,从哪里能具体感受到雨来是1个小英雄。   预设1:品读雨来和鬼子之间的对话。   (1)在鬼子对雨来的1连串盘问、哄骗、利诱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什么?(鬼子的奸诈狡猾,雨来的沉着与机智。)   (2)学生自读,指名分角色朗读。   预设2:品读鬼子毒打雨来的片段。   (1)找1找鬼子毒打的动作。   (2)从这1连串的扭、打、揪、拧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鬼子是多么——(残忍、残暴、没有人性)   2.小结:我们刚才交流了第4部分的重要片段,品读了其中精彩的语言,小英雄雨来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更加生动立体了。   (3)回顾总结,畅谈感受。   1.读了课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全班交流:   鬼子的威逼利诱,也没有让雨来屈服,说出李大叔的下落。(板书:坚强不屈)   雨来被鬼子毒打得两眼直冒金花,鼻子流着血,但他想到的却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板书:热爱祖国)   雨来小小年纪就智斗鬼子,与鬼子斗智斗勇。(板书:机智勇敢)   
4、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分享你所知道的其他英雄故事。   
5、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鼓励学生把整个故事讲给家长听,注意语言流畅,讲述生动真实,突出雨来的精神品质。   小英雄雨来   坚强不屈   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表达顺序,按顺序概括小标题,并通过列小标题的方式,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在分析小英雄雨来这个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研读重要片段、重点词句。在“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明白雨来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对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的感悟与探讨,让学生在感受雨来人物品质的同时也进行着爱国主义的熏陶、教育。



3、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教案及教学反思(全册)



1、教学目标:   
1、读懂3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3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3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3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4、教学过程:  
1、读课题,指名读3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2、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3、分组学习读熟3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4、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指导朗读。   
5、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1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1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1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1带1,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1带1”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1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1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2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1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在这堂课上,在1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1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1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1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1疏。



4、(2020年春)部编版4年级语文下册全套教案(统编版)


4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宿新市徐公店》:
1、学会生字,理解诗句。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 
4、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5、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1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6、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释、调、连、补、留)。
7、今天也用这“5字法”理解这首诗。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
2、《4时田园杂兴》: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对古寺1定不陌生吧?许多孩子从咿呀学语,就开始背诵古诗了,同学们你们喜欢那些宋朝的古诗呢?好,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诗人,范成大的《4时田园杂兴》。 
2、解题: 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自主探究,了解诗意。 
3、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 
4、出示本课的生字:看拼音自由读——指读——去掉拼音自由读——交流记忆方法——全班交流——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3、《清平乐 村居》:
1、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同学们,画是1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2、分组互动,自悟词意: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1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1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
3、朗读成颂,领会诗情: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4、再现诗境,启发吟唱: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1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1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4、《乡下人家》:
1、导入课题,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了解乡间那充满温馨和诗意的田园生活吗?今天,老师将和你们1起走进“乡下人家”,去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2、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同桌互读课文,并交流生字新词的读音。教师重点指导“巢”字的音和形;“冠”“率”的音、形、义。 
3、教师小结,再现全文: 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1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再读1读全文吧!
5、《天窗》:
1、复习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1同来感受美、品味美。  
2、品味语言:组内品读,交流感受。全班交流,指导朗读。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觉生动、自然)。



5、部编版小学4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1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部编版小学4年级语文下册《古诗3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1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1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1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读课文。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1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1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1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1读,好吗?   
3、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1些,渲染1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3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心情;第4句“无处寻”读得慢而稳1点,表现出失望的心情和深远的意境。)   2.学学老师,自己再读读诗歌。   3.讲诗歌,读诗歌。   (1)“篱落疏疏1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描写了什么?(篱: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阴:树荫。描写景象:稀疏的篱笆旁有1条小路1直伸向远方,树枝上新生出的绿叶还没有形成树荫。)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吗?   男生1起来读1读。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写了什么?(描写景象: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那蝴蝶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女生带着刚才的感受再来读这两句。   你们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感觉非常有趣)   4.思考1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5.集体朗诵,读出古诗的趣味。   6.谁愿意把整首诗背给大家听?   (1)1分钟背诵记忆古诗。   (2)填空式背诵。   (3)全诗背诵,背诵比赛。   7.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4、关注细节,拓展延伸。   1.回想整首诗,小朋友在干什么?(捉蝴蝶)   你愿意来表演1下小朋友捉蝴蝶的情景吗?大家仔细看,评1评谁是“最佳小演员”。   2.依次请几位学生表演“捉蝴蝶”。(预设:分别表演“走”着追蝴蝶和“跑”着追蝴蝶。)   3.我们再来看诗句中写的是“急走追黄蝶”,表演时到底是应该“走”着追还是“跑”着追?(学生讨论)我们来看看古代汉语词典中“走”的意思。(走:跑,疾行。)   4.现在,你觉得刚才哪位同学可以被评为“最佳小演员”呢?说说你的理由。   5.美读:诗中不仅有美丽宜人的景色,还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在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简直太有趣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1读。   
5、延伸故事,感悟诗境。   1.动动手,画1画。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图上该画出哪些景物呢?(篱笆、小路、树、儿童、黄蝴蝶、油菜花。)赶紧动手画1画这美丽的景色吧。(提醒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画和课文中的插图作做比,辨别不同之处,适当进行修改。)   2.这是1首诗,是1幅画,也是1个小故事,请你回家先把诗背给父母听1听,再依照自己的画把诗歌编成故事说1说。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1、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以题目导入:齐读《4时田园杂兴》(其2十5)   2.看到“田园”2字,你想到什么?哪位同学能分享1下?   3.回顾学过的有关乡村的古诗有哪些。(《村居》《所见》……)   4.简介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课件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初读正音。   注意生字,要读得字正腔圆、准确流利、有板有眼。   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2.注意节奏。   (1)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2)自主练习朗读。(朗读诗歌,要求准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3)指名试读,评议。   (4)教师示范指导。   
3、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再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乡村场景。(读注释)   2.交流感想。   透过文字与画面你还能看到什么场景?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体验分享1下。(农家忙)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4.理解诗意。   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查阅自己不明白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译文: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果实肥硕;荞麦扬花,1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篱笆前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你最喜欢诗中哪1句?读出你的喜爱与赞扬之情,并评价。指名说。(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在美丽的田园里,果子快要成熟了,荞麦花雪白成片,油菜花金黄稀疏,蜻蜓蝴蝶飞舞,寄托着收获的希望,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呀!齐读本诗。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风光的美丽和农村生活的恬静,他们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篇。请看南宋翁卷的《乡村4月》。(体会又忙又乐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读《4时田园杂兴》(其2十5)。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再读古诗,感受自然之美。   2.全班齐诵,感受大家在田间忙碌劳作之美。   3.引导学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感受。   4.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1、直接导入,明确诗题。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1首词——《清平乐·村居》。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解题: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都很丰富。教师指着板书“清平乐(yuè)”,请再齐读1遍“清平乐”,读了这个词,你有什么样的感觉呢?(给人1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4.师简单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1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用它作词牌的词1般给人1种宁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5.那就带着这种感觉1起来读《清平乐·村居》。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富于感情。   2.学生自读:谁先来读给大家听?(教师正音)   3.指导书写“锄豆”的“锄”。   4.指名学生朗读。   5.齐读全词,读的同时请注意观察,这首词与前面的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词的特点:有长短句,有词牌名,分上下两片。)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哪个字、哪个词语、哪个句子不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共同讨论交流。   7.讨论交流。   我们先来交流1下,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1)你们是怎么理解“翁媪”的?   (“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是1个“公”字,“翁”指老公公。“媪”左边是1个“女”字,是指老婆婆、老奶奶。所以“翁媪”就是指老翁、老妇。)   (2)“锄豆”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锄豆”这个词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你们能猜出这个词语的意思吗?“锄豆”就是锄豆田里的杂草。)   
3、再读课文,感受韵律。   1.我们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1读这首词,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特别想读1读。教师入情入境地范读。   3.教师朗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方法。   教师简单介绍:请读这3个字,“小”“草”“媪”(课件闪烁),发现了什么?(这3个字最末有相同的韵母,都有“ao”。)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读读词的上片,感受1下。(生练习读)   看看词里面还有哪些字押韵?(“东”“笼”“蓬”)读1读,再次感受1下。   我们再1起读1读。   
4、品读诗词,展开想象。   1.品读乡村美景。   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我们首先来欣赏1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
1、2两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美丽的风景不仅要用眼睛去欣赏,还要学会用耳朵去聆听!(课件播放潺潺的溪流声)让我们美美地读1读吧。   其实“茅檐”透露的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能带给我们美的感觉呢?(老师简介: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   1个“茅檐”,1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1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里去。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1齐朗读。   想象画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画面:1所茅屋又低又小,紧靠着1条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草。听见茅屋里有人操着柔媚的当地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老翁、老妇?)   2.品读人物画面。   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1家人呢?请接着读下片。   这1家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预设: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亡赖”呢?(“亡赖”同“无赖”,实际上是说小儿顽皮、淘气。)   哪个字最能看出小儿可爱呢?(从“卧”字可以看出小儿可爱。)   想象“卧”是什么样的姿态?“卧剥莲蓬”的样子你能想象出来吗?   (学生想象:小儿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还可能仰着,高兴了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侧着就侧着,愿意趴着就趴着……他是多么快活、自由自在、幸福、惬意……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通过你们的声音来表现出这种惬意吧。   想象画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画面:茅屋外,老夫妇的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里锄草,2儿子正忙着编织鸡笼。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趴在溪边剥着刚刚摘下的莲蓬。)   师讲解:诗中的翁媪虽然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他们的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1样可爱。同学们来仔细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5、多层朗读,品读诗词。   1.带着感情来朗读。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在小组内展示朗读。   (3)选代表全班展示朗读。   2.师生合作引读。   喜欢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地说着话,聊着家常,读出他们的——“相媚好”。   喜欢大儿,读出他的`——勤劳。   喜欢中儿,读出他的——心灵手巧。   
6、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1.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1家人生活得怎么样?(温馨幸福、美好)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来读1下吧:   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吟诵这首词。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1幅画,仿佛听到了1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1遍!   2.延伸补充。   老师有1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对这样1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如此向往呢?请同学们读1读下面的资料吧。   (补充资料:辛弃疾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那时宋朝的大部分江山已被金人占领,辛弃疾从小就立志平定中原,收复河山。但是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却1味地向金人求和。由于主和派的排挤、打压,辛弃疾被发配到江西上饶等偏僻的小乡村。在小乡村,辛弃疾1待就是2十年。然而,在这2十年里,中原百姓每天都在金人铁蹄的践踏下生活,辛弃疾很想救民于水火,却无法施展抱负。在1个风雨交加的夜晚,1位6十8岁的老人僵卧病榻,高呼:“杀贼!杀贼!”然后愤然离世。)   3.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宿新市徐公店》第
1、2句都是景物的静态描写;第3句是人物的动态描写,第4句是景物动静结合的描写:油菜花是黄的,又是繁茂的1片,1只小小的蝴蝶,飞入这黄色的海洋里,自然是无处寻了。学习古诗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朗读中表演,把儿童们东张西望、4处搜寻的焦急状态,以及搜寻不着的失望情绪等画面显现出来,使学生更能感受到儿童的天真和稚气。   2.《4时田园杂兴》(其2十5)这首诗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3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1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诗,谈感受,以此来唤起学生的想象。古诗重在朗读,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3.《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1首田园词。它通过对乡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3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1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乡村风俗画,勾出“茅檐”“溪上”“青草”,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以及3个儿子的日常生活。词人尤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儿童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课堂上运用想象形成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等。通过不同形式的引读,补充课文的相关资料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第4单元教案


1.认识“虑、职”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屏、折”,会写“忧、虑”等15个字,会写“无忧无虑、呼唤”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3.学习文中的“说……吧……可是……”的句子,思考这种写法是如何具体展现猫的性格特征的,并照样子写1写。   4.结合“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 第1课时 -   
1、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猫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哪位同学养过猫?它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3.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爱画的小动物,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1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无忧无虑 任凭 尽职 蹭 稿纸 丰富多腔 遭殃 枝折花落 责打   生气勃勃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进行读音上的再强调。   重点指导:“蹭、腔、殃”的读音,注意“屏、折”的多种读音。   2.指名说说生字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重点注意“忧”与“扰”、“虑”与“虚”、“稿”与“搞”的区别。   3.教师再次出示以上生字新词,让学生1起读1读,在读中巩固对生字新词的掌握。   4.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   无忧无虑:没有1点儿忧愁和顾虑。   任凭:无论,不管。   尽职:尽力做好本职工作。   屏息凝视:抑制住呼吸,集中注意力地看。   
1、猫怎样屏息凝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1下猫“屏息凝视”的情形?   
2、引导学生说:“猫1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也不敢。”你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屏息凝视的情形吗?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屏息凝视”进行说话练习。   丰富多腔:本课指猫的叫声种类多。   遭殃:遭受灾殃。   
3、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读课文,划分段落。想1想:课文第1部分,主要写猫的什么特点?课文第2部分,写小猫的什么特点?   第1部分(1~3):猫的性格实在古怪。   第2部分(4):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2.请你把两部分内容串联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4、课堂小结。   读了课文之后,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古怪、可爱)    - 第2课时 -   
1、检查生字,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掌握情况。   2.上1节课,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写了猫的古怪和可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课文,看看猫的古怪和小猫的可爱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   
2、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猫性格的古怪。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 找出描写猫“古怪性格”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交流:   
1、你能找出概括猫性格的词语吗?(老实、贪玩、尽职)   
2、它的老实、贪玩、尽职各体现在哪里呢?   引读:说它老实,是因为——   说它贪玩,是因为——   说它尽职,是因为——   
3、“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性格古怪?(古怪:跟1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感到奇怪。因为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   
4、通过读这1自然段,你体会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对猫的喜爱)   
5、反复读,读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3.课文第
2、3自然段也写出了猫性格的古怪,请你速读课文,找出表示古怪的重点词语。(温柔可亲、1声不出;什么都怕、那么勇猛。)   4.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1、“小梅花”指的是什么?(猫的脚印)   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老舍先生非但不冒火,反而戏称是“踩印几朵小梅花”。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猫的叫声是否总是那么动听,为什么在作者听来会是“丰富多腔”的。   模仿猫的叫声,理解“丰富多腔”。   
3、猫的叫声是“丰富多腔”的,这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猫的喜爱)   
4、有感情地朗读第
2、3自然段。   (2)猫的可爱。   1.出示第4自然段的第1句话: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1、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   
2、你从“更”字体会到什么?(这个“更”字告诉我们,作者爱猫,更爱小猫。)   2.小猫的可爱,你感觉到了吗?找出写小猫淘气的句子。   
1、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它的淘气?(没完没了、再跑再跌、胆子越来越大、摔跤、打秋千)   
2、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把小猫当成1个孩子来写,突出了它的天真可爱。)   
4、出示老舍先生的《养花》片段,读1读。再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看有什么新的体会。(从《养花》1文,可以体会到老舍对花的喜爱,再联系课文中小猫对花的糟蹋,可以看出老舍对小猫的爱更深。)   
5、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3)朗读全文。   1只普通的猫,在老舍笔下是那么栩栩如生,这都源自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吧!   
3、拓展延伸。   1.不仅老舍爱猫,很多作家都喜欢猫,如夏尊、周而复等,认真读读“阅读链接”中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感情。   2.交流。(相同之处: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老舍——猫的性格古怪、可爱淘气;夏丏尊——人们对猫的态度;周而复——猫的外貌和神情。)   
4、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老舍的资料,阅读老舍的作品。   2.选择自己喜爱的1种小动物,写出它的特点,表达出对它的感情。   猫   性格古怪 小猫可爱   1.抓住关键词语“老实、贪玩、尽职”,引导学生体会猫的古怪性格。在思考中,学生明白了,作者把这些矛盾的词语用“可是”连接起来,说明在猫的身上同时具备这些特点,从而理解了它的古怪。   2.在学习满月小猫的可爱时,通过对《养花》1文的拓展阅读,感受老舍对花的喜爱之情,又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加以体会,从而品悟到老舍对猫的爱之深。

相似内容
更多>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