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前班数学20以内编减法应用题教案,幼儿园社会认知教案可以有哪些内容-003399威尼斯
1、幼儿园学前班数学20以内编减法应用题教案
。
2、幼儿园社会认知教案可以有哪些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包括了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
1、人际交往 (1)愿意与人交往 1.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1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2.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1.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 2.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 3.和幼儿1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1.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2.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4)关心尊重他人 1.成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 2.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尊重他人劳动及成果。 3.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
2、社会适应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1. 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2. 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 3.经常和幼儿1起参加1些群体性的活动,让幼儿体会群体活动的乐趣。
3、61儿童节教案
儿童节是1个国际的节日,但是每个国家儿童节这1天也不是统1是6月1号的,自认为这个节日的价值是父母能够及时的关心到自己的小孩,在中国儿童节就是父母帮孩子买点礼物什么的,学校上午搞活动下午就放假(我那个时候儿童节就是这样的)但是现在的小朋友都是被父母捧在手中的,不缺什么。所以我建议呢与其说是儿童节不如我们把他叫做“儿动”节!意思就是让小朋友自己来为某人某事来完成这么1个活动。让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所得到的是轻而易举的,但是提供给我们这些礼物的爸爸妈妈都是有付出的!他们的付出是为了我们。是来之不易的!!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教案
你好价值统1性原则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投射在教师的所有教育行为中,自然也能通过教育活动目标的定位显现出来。《纲要》颁布实施已逾十年,在这十年中,教师的儿童观、课程观、教育价值观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应然的角度来讲,当前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应该已经完成了相应的转变。“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的发展为本”“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更多关注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和表现”等理念在教育活动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所体现。而事实上,很多教师可能是因为观念转变得不彻底或者是受新旧观念冲突的影响,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没有体现自身教育价值观的内在统1性,在表述活动目标时,时而站在幼儿的角度,时而又站在教师的角度,导致目标表述方式混淆不清,没有遵循活动目标设计的价值统1性原则。 例如,在大班社会活动《装豆》中,教师设计的两条活动目标是“引导幼儿积极与同伴讨论、协商并解决问题”和“感知秩序对游戏和生活的重要性”。第1条目标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述的,第2条目标又是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述的,显然存在内在价值观不统1的问题。 如果撇开教育观念这1问题的话,活动目标的表述到底是从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其实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两者皆可。1般来说,我们把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述的目标称为教育目标,在表述时经常使用“培养”“引导”“促使”“教给”“指导”“鼓励”“增强”等词汇,它反映的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者教育行动的预期值;我们把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述的目标称为发展目标,在表述时经常采用“喜欢”“乐意”“了解”“知道”“掌握”“学习”“感受”等词汇,它强调的是幼儿学习后获得的发展和变化,反映教师心中对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的预期值。但是,如果相比较而言的话,采用发展目标的表述方式更符合当前课程改革与教育理念转变的要求,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表述活动目标能体现教师对儿童发展的关注,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更迭,体现课程改革的成效。所以,在表述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最好以幼儿为主体,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表述活动目标,并且注意始终保持统1。 2.整合性原则 某1教育活动的整合性首先体现在活动目标的整合性上,目标的整合是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因素整合的基础。要体现活动目标的整合性,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领会教材的内容和精神,充分了解幼儿的能力和水平,充分挖掘某1活动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充分考虑幼儿发展的多元性和整合性,从幼儿经验完整性的角度来考虑活动目标框架的建构。借鉴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关于教育目标的“3维分类法”,并从实际的可操作要求出发,大家目前达成共识的看法是,1个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可以从认知、情感与态度、动作与技能这3个维度来进行设计,尽量确保目标指向于幼儿经验的完整获得,以服务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因为受到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1味地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种做法就是缺乏整合理念的表现。长此以往,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的达成度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满意请采纳 。
5、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教案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教案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教案?幼儿园教育短期目标为小学做准备,长期目标为终身教育的奠基基础,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分享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教案。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教案1 教学目标、 使学生明确该学科的学科性质;把握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该学科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前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导入课程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要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的机构,幼儿园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和消除不利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各种因素,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促进其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每1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要具备幼儿卫生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确保保育目标的完成,在实际工作中自觉地“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1、幼儿园的发展史 0
1、国外 1816年,英国空想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欧文创办的“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招收城市贫民和工人阶级的幼儿为对象的教育设施“免费幼儿园”开始诞生。1919年后,被改称为“保育学校”;1770年,法国新教派的1名牧师奥柏林创办的“编织学校”是近代学前教育的萌芽;1837年,德国福禄培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1所学龄前儿童教育机构——儿童活动学校,并于184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它是世界上第1所以“幼儿园”来命名的学前教育机构,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力。教育必须从幼年开始,而且应该按照自然之道进行。他把婴幼儿期相对应的教育机构成为母育学校,母育学校是幼儿园的雏形;1907年,蒙台梭利在罗马贫区开办了1所招收3~6岁贫民儿童的幼儿学校,并命名为“儿童之家”. 0
2、国内 我国第1所公立幼儿教育机构产生1903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1904年元月,清政府颁布执行《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其中规定了蒙养院的保育教导要旨及条目,提出了蒙养院体、智、德、美等方面的课程目标、内容及教学方法。 1922年11月,我国参考美国学制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令》,即壬戌学制,其中蒙养院改名为幼稚园,招收6岁以下的儿童,正式列入学制。我国幼教事业得到较大发展。 1928年5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第1次教育会议上,陶行知和陈鹤琴提出“注重幼稚教育案”,其中1项是“审查编辑幼儿园课程及教材案”。1932年,1932年,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第1个幼儿园课程标准颁布,该课程标准分为3部分,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课程范围和教育方法。 我国1951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1个学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该学制将幼儿教育列为第1部分,并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为幼儿园,招收3周岁至6周岁的幼儿。 50年代中期,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教研室编写了《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从此,我国幼儿园课程,第1次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具有了统1性。 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此时幼儿园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仍是分科教学体系。 这1阶段幼儿园课程管理和改革的特征,总体上仍属于中央集权式的形式,幼儿园课程改革强调整体性与联系性,强调幼儿主动性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重视幼儿的自主活动。 90年代后期,国际上新的教育理论不断传入我国,课程更加重视幼儿认知的主动建构,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团体合作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等等。多种形式的幼儿园课程格局逐步形成。 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这1时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结晶。通过幼儿园课程改革,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园本课程3级幼儿园课程并存的局面正在形成。
2、幼儿园的概念 托幼机构是对学前儿童进行教养的机构,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前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3、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教育短期目标为小学做准备,长期目标为终身教育的奠基基础。
4、《纲要》对幼儿教育、教师的要求 《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纲要》指出教师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质幼儿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
5、幼儿期特点 幼儿期是对人的1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也是易被成人忽视、幼儿自己却全然不知其价值、全然不能把握其进程的时期;幼儿期是1个充满活力的、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阶段,又是1个非常脆弱、非常容易被错误定向的时期;幼儿期是1个稚嫩的、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然而又是其自理、自立、迈向独立的需要日益增长的时期。 小结:指南要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1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园保教并重,而卫生保健是开展1切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教案2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的研究方法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的研究方法和心理学.教育学的方法有相通和相似之处,具体的常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调查法 调查法是1种经典的卫生学研究方法,主要针对群体的学前儿童。调查法运用体检、访问、谈话、问卷、考察等手段,通过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育的各项指标进行测量,对患病情况进行检查和登记,对个体、集体和环境各方面的卫生状况进行调查和测定,对托幼机构生活作息制度和各项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对专家或家长等进行谈话或问卷等,搜集原始资料,并做统计学处理,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科学结论。 调查法是教育学、心理学常用的1种研究方法,同样也是我们卫生学的常用方法。运用体验、访问、谈话、问卷、考察等手段来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克服干扰因素,尽量消除不科学的东西和干扰因素,使调查获得的数据比较准确。 (2)实验法 实验法是1种经典的卫生学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依据1定的理论假设, 在严格控制各种有关的因素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实施目的性实验干预,以了解其干预效果。卫生学常采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的各项指标作为衡量和评价的依据,例如通过x射线照射,电生理变化以及尿、血等项生化检查指标考察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和肌体的各项功能状况。学前儿童卫生学除了采用经典的卫生学研究采用的实验法外,还常运用教育实验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控制条件,采用对比方法,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分析和比较,然后得出实验结论。 通常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形式。自然实验就是通过自然观察、设置情境等获得数据,这样所获得的数据比较真实可靠,但所耗人力、物力较大。实验室实验所得数据不够准确,往往会掺杂主试个人的1些观点,但如果严格控制各种有关因素,也能获得良好收获,所以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用到。 (3)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考察、记录和分析的11种研究方法。观察法可分两种,1种是正式观察法,其结构较严谨,计划和控制较严格,常包括实况详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特征等级评定法等;另”种是非正式观察法,其结构较松散,便于运用, 常包括日记法、逸事记录法、清单法等。例如,在研究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时,可在观察前制定1个儿童行为观察表,列出需作观察的各个项目,并对每个项目出标准和数量化平定登记,在观察中据此实行记录,并根据记录结果进行评价。观察法在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的研究中也常被运用,可分为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两种形式。 (4)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的研究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问题。在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中,有些需要解决的与学前儿童健康有关的问题需要研究者直接面对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而教育实践的动态流程又不断出现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研究者充实或修正方案。在这1类研究中,行动是研究的导向,在行动和研究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去解决与学前儿童健康有关的问题。 根据对象的行动而分析个体心理,并归纳出最终的数据,这种方法需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比如研究焦虑症、洁癖、心理变态行为等。 (5)案例分析法 通过个案的分析,揭示学前儿童存在的各种与身心健康和障碍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出有规律性的结论。案例分析法不需特殊器材,运用简便,适用范围较广,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也有它的短处,即在运用时较难排除研究者个人的主观印象和可能的偏见,从而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根据每个个案的分析,运用归纳法总结出1些具有规律性的理论,就是该种方法的运用。 (6)其他的1些方法 以后随着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要学会总结,不断发现新的方法并自觉将其完善。而在幼儿园更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结合。 这部分内容中,通过大家共同的学习和讨论,我们了解到了我们要学习的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体系的大概轮廓,大家重点把握它的概念及基本内容,还要了解它的研究方法,在今后的实践和科研中,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教案3 1.1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处? 首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是1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1门基础课程。与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及幼儿园的各领域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学习《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在对儿童的身体构造有1定了解的基础上,对儿童进行科学的保健。为将来在学前教育岗位上做好幼儿的保育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1.2什么是健康?如何去评价儿童的健康? 案例: 琪琪和妈妈去逛商店,琪琪很喜欢柜台上的芭比娃娃,妈妈出于各种原因没有买,此时的琪琪就开始哭闹、尖叫、在地上打滚、用头撞墙、撕东西、扯自己的头发。琪琪的表现正常吗?根据健康的定义标准我们来谈谈琪琪的行为是否健康。 who(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1)躯体健康,无躯体疾病(生长发育良好机能协调发展,体格强健、
1、生长发育良好,体型正常,身体姿势端正(小胖子、
2、机体对内外环境具有1定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
3、体能发展良好(运动能力、引导不爱运动的孩子运动 (2)心理健康,无心理疾病
1、智力发展正常(两岁半了,依然不能很好的辨认颜色、
2、具有良好的情绪特征
3、个性特征良好
4、社会适应良好(自闭症儿童、
5、没有明显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回过头来,我们看1下琪琪的行为。妈妈不给琪琪买娃娃,琪琪便大喊大叫,在地上打滚。琪琪她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说琪琪在心理健康上存在着问题。 因此健康必须包括两个部分,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儿童时期是培养心理健康和躯体健康的重要时期。作为1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只会上课是不够的,必须要学会正确认识儿童的身心特点,保障儿童的健康发展。
6、幼儿园学前班社会健康教案(你做得到吗)
1、学情分析: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孩子都有1些简单的健康意识和养成的1些比较好的卫生习惯。但毕竟是孩子,自觉能力差,好奇心强。需要老师日常生活中多多灌输健康卫生思想与方法。由于孩子们年龄小,幼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幼儿逐渐表现出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这就形成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发展,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所进步。
2、目标与要求: 健康和社会每周1节课,我将以课本内容为主,与我们孩子平常生活相联系,老师引导幼儿走进实际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根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前班幼儿的社会教育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学前班的健康以让幼儿养成讲卫生、爱清洁、防疾病为主要内容。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主要目标。
3、方法与措施: 充分利用本学校条件和资源,将以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通过感知体验,观察学习,实践活动等途径和方法。促使幼儿认识社会,学习生活全面发展。